中國在唐朝以前,白銀的使用是很有限的。白銀真正取得價值尺度的地位,是在明英宗正統年間。到清道光以后,才有了自鑄的地方銀元。光緒十五年廣東試鑄光緒元寶大龍圖案的機制銀元以后,各省才競相仿制,廣為流通。而銀元作為真正統一的國幣,是民國三年發行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以后,到民國二十四年實行法幣政策為止,只有20多年的時間。
元朝以后,中國銅鑄幣的制作趨向簡單,而且錢幣的名稱也多以“通寶”銘名。明朝中期以后,銅錢逐漸改為黃銅鑄幣,從此結束了青銅鑄幣的歷史。
中國的古錢一直采取澆鑄工藝,方孔圓錢的形制則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國初年。清光緒二十六年,在廣東首先制造了新式的機制銅元,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方孔圓錢。機制銅元只有短短三十幾年歷史舞臺。
中國的紙幣產生于北宋時期,稱之為交子。北宋仁宗天圣元年(1023年),政府正式發行官交子,以取代私交子,這便是由政府發行的最早的紙幣。早期的紙幣,名目繁雜,制度也不規范,經過宋、金時期的實踐之后,到元朝(1279—1368年),紙幣成為中國的主要通貨,這對西方也曾經有過很大的影響。到明朝(1368—1644年)紙幣名稱統一為“大明能行寶鈔"。清朝曾一度禁行紙幣,到咸豐三年,因財政拮據,才又重新發行“大清寶鈔"和“戶部官票"。對于這些古代的紙幣,錢幣界統稱之為古鈔。中國的新式紙幣,出現于清光緒二十一年(1895年),即由北洋鐵軌官路總局和臺灣先后發行的銀元票。光緒二十三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最早的銀行,從此中國才有了銀行發行的兌換券。1948年12月,中國人民銀行成立,開始發行人民幣,并于1979年開始發行貴金屬紀念幣,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人民幣發行體系。
中國貨幣的歷史創造了一種極具個性特色的貨幣文化,還影響到東亞、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。
(經濟日報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