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約儲蓄支援抗戰(葉真銘) |
發布日期:09-09-09 08:41:5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:www.ccbczpx.com 作者: |
本稿刊載于《錢幣》報2009年9月上旬,如需轉載,請務必注明來源于《錢幣》報,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(http://www.ccbczpx.com/),謝謝! 筆者收藏有數枚民國時期的“節約建國儲蓄券”。這些儲蓄券在票券正面中央上方有“節約建國儲蓄券”字樣,其下為發行單位(有中央信托局、中國銀行、交通銀行、農民銀行、郵政儲金匯業局等);票券正中為存款期限及計息辦法等內容,根據存額及存期計算出應得利息后,將本息總額印制成票券數額,讓持券者一目了然,心中有數。票面還有發行人簽章、發行時間等內容。票券的圖案設計、印制都較為精美(如圖)。經查閱史料,得知“節約建國儲蓄券”是抗日戰爭時期民國政府開展節約建國儲蓄運動的產物。節約建國儲蓄運動是抗戰時期進行經濟建設和支援抗戰的重要內容,是當時人民生活和財政金融的一件大事,值得研究。節約建國儲蓄券無疑為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。 1937年7月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,抗日戰爭爆發。國民黨政府一度采取不抵抗主義,但在全國人民強烈要求抗日的壓力下,西安事變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,促進了一致抗日局面的形成。抗日戰爭是空前規模的長期戰爭,所需戰費浩繁。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中,一方面進行正面作戰,另一方面也進行了大后方的經濟建設,以支援抗戰。其中提倡節約,獎勵儲蓄,是支援抗戰的一個重要的途徑,是國民政府在抗戰年代實施的一項重要的財政經濟措施。1939年9月12日在全國范圍內頒布了《節約建國儲蓄條例》,財政部以吸收游資、調節金融、充?箲鹳Y金為名,委托中央信托局、中國銀行、交通銀行、農民銀行四家金融機構(后增加郵政儲金匯業局)聯合發行節約建國儲蓄券,逐步建立以四行分支機構為經,以郵匯局和地方銀行及其分支機構為緯的儲蓄網,吸收閑散資金,支援抗戰。 節約建國儲蓄券有甲種券和乙種券的區別。甲種券是一種記名式的儲蓄券,票券的右邊留有填寫“持券人”的位置,存期可短期、長期靈活擇取,最短6個月,最長達l 0年,券背面印有存期6個月到1 0年的本息兌付表。乙種券不記名,可自由轉讓,存期最短為1年。一般存期為3年,最長l 0年。甲種券和乙種券同面額票的票幅大小不一致,甚至同種券同面額票的票幅大小也不一致。如筆者收藏有兩枚甲種券壹仟元面額票,一種票幅是1 5 3×90毫米,而另一種是l 65×105毫米,票幅大小規格不一。印制單位較多。據初步調查,甲種券多由中央信托局印制處印制,乙種券由中國大業公司、大東書局香港印制廠、重慶京華印書館等單位印制。票券刻版設計精美,印制技術精湛,很多還設計有麥穗水印,圖案新穎、美觀大方,有的竟超過流通鈔票,很有觀賞價值。 節約建國儲蓄券的存儲方式也比較靈活多樣。為了達到盡可能吸收游資的目的,儲蓄條例和章程特別規定給予儲戶優惠和便利。如在儲蓄資金的種類(法幣或外幣),票面(有伍元、拾元、伍拾元、壹佰元、伍佰元、壹仟元、伍仟元、壹萬元8種面值),存儲方式(有零存整付、整存零付、整存整付、存本付息)任隨儲戶自由選擇,儲蓄免征利息所得稅等,這些辦法都比較穩妥而靈活,有利于吸引居民進行儲蓄。開展節約建國儲蓄運動,實行節約儲蓄,吸收了社會游資,彌補了財政不足,有力地支援了抗戰,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。 |